浦江:“水晶之都”的华丽转身

※发布时间:2017/11/16 13:42:22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浦江地处浙中,衢通八面,钟灵毓秀。秀丽的江南丘陵景色,孕育了浦江熠熠生辉、根深叶茂的地域文化,铺陈出浦江“文化之邦”、“书画之乡”的人文底蕴。万年上山、千年门、百年书画兴盛地。浦江这方神奇的土地,也为水晶玻璃产业提供了肥沃的艺术土壤。

  浦江水晶从“一串珠”起步,经过30年的发展,在区域内已与“永康一只炉、义乌一只鼓、东阳一把刀”齐名,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晶玻璃制品产业、原辅材料集散地和装备研发制造。2003年,浦江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“中国水晶玻璃之都”。

  为了进一步推动水晶产业转型升级,进一步规范、整合和优化域内水晶市场布局,进一步拓展水晶及玻璃制品国际国内市场,全面打造水晶及玻璃产业区域品牌,今年11月1日~5日,浦江县将举办第七届中国水晶玻璃产业博览会。

  当时的浦江正在大力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,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,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。由于山区乡村人多地少,农村经济比较落后,虞宅乡当时是全县7个贫困乡之一,乡村干部渴望发展乡镇企业,寻求脱贫致富的门。

  1984年8月,虞宅乡马岭脚村村民胡光裕、胡雪东等引荐上海中艺饰品厂林方森、沈桂泉、徐卫国、陈雪生等4人,到当时的虞宅论证创办水晶玻璃工艺品加工企业。同年10月谈妥建立浦江装饰品厂,并筹资3万元置办磨珠机、夹珠机等设备。翌年底就招收了30名人员,向他们传授夹磨胚、打磨、抛光等玻璃珠加工技术后,于1986年1月投产。产品主要为以玻璃为原料制成的玻璃珠、灯具挂件等,销往杭州、常州、广州等地。

  从上海引进技术和人才创办浦江装饰品厂之后,虞宅一带村民发现这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门,纷纷投身这一行业。到1986年底,仅一年时间虞宅当地就已有玻璃饰品厂(作坊)22家,从业人员106人,固定资产15万元,当年年产值64万元,利税9万元,是全国闻名的磨珠专业村。

  这一时期,浦江水晶玻璃产品以生产八角珠为主,采用手工和半机械化加工。上海师傅在办厂时带来的这套加工技艺,非常适合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。由于加工技艺简单,农民学习技艺、参与生产的热情很高。在地方“放水养鱼、放手发展”的政策引领下,虞宅周边的大畈、杭坪等乡镇,作坊式家庭工厂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并快速扩展。到1989年底,创业企业已达205家,实现年产值1607万元,利税82万元。而到了1990年,年产值更是高达2256万元,同比增长40.38%,此后水晶行业向县内各地扩展蔓延。

  发展初期,浦江就出现了加工与销售的分离,形成了磨珠与贩珠的分工。浦江贩珠人远走他乡,北至,南至广东开拓市场,并在广东中山古镇建立了最早的市场前沿阵地,成为古镇市场最早的拓荒人。

  多年以后,当年带技术来浦江的上海沈桂泉师傅感慨地说:“我们离开虞宅后,在江苏、浙江其他地方也搞过类似的加工厂,但都没有兴起来,而浦江的发展规模大大超过了我们当时只想覆盖虞宅一个乡的初衷,发展成了一个县的支柱产业。”

  20世纪90年代初,随着磨珠量的急剧增加,全国灯饰用珠85%以上由浦江提供。然而无序扩张和混乱竞争,使浦江磨珠业的产品附加值急剧下降。

  在这困难时刻,浦江县委、县及时提出了“提高档次、培育龙头、创办市场”的举措,引导浦江水晶企业向灯架制作、成品灯饰装配等过渡,延长了产业链,使产业结构上一个新的台阶。最早进行创新的是黄世乾、黄伟增父子。1991年,父子俩开办了浦江灯饰总厂,他们从广东购进灯架,试着用浦江的玻璃珠组装成高级灯饰具,浦江县“第一盏水晶灯”由此问世。此举实现了从单一生产灯饰配件到制造灯饰具成品的转变,实现产供销一条龙,获得了比磨珠更丰厚的利润。

  到1993年,浦江水晶灯具的生产已初具规模,彻底改变了10多年来单一低档次的产品结构,为千家万户的加工业开辟了新天地。1994年,全县已拥有水晶玻璃加工企业351家,其中灯饰厂60多家。到了第二年,就增加到409家,其中灯饰厂已达190多家,从业人员3万余人,年产玻璃珠8亿颗,年产值11550万元,浦江水晶灯成功挂进了,也打进了韩国、俄罗斯、美国等海外市场。

  为提高产品附加值、延伸产业链,形成集聚效应,1995年,浦江县在城北建造占地2.3万平方米的水晶灯饰城,市场拥有商铺130间,入驻企业65家,实现销售产值1.2亿元,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水晶灯饰专业市场。

  1992年,浦江人王元成、陈伟翔乘着省级经济开发区落户郑家坞的东风,注册成立了浦发实业有限公司,并于1993年成功开发了浦江第一件水晶工艺品,其生产的第一单100件水晶工艺品全部销往。水晶工艺品的丰厚利润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意识,从此实现了从单一的灯饰配件生产向整体造型创意的无限延伸,丰富了产品种类,提高了产品附加值,并很快打开了国际市场。

  让浦江人引以为豪的是在1997年回归之际,浦江产的水晶工艺品成为特别行政区赠送宾客的特制礼品,并受到了特首及中外宾客的高度赞赏。

  1996年,浦江玻璃水晶制品行业步入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期,由原来的生产玻璃珠、灯饰配件和灯饰成品逐步向设计制作工艺品的高档产品转型。当时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激光内雕、电脑设计、电脑刻字、材料切割等设备技术,引进人才,研制开发水晶玻璃工艺品,推行标准化生产,提高产品质量,涌现出星碧水晶、康特曼水晶、艺力水晶等20余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。

  而作为“书画之乡”,浦江人的艺术天赋在此发挥了催化作用,随着电脑雕刻、激光雕图等现代技术的引进,磨、铸、画、拉等加工技艺的提升,水晶玻璃把浦江照射得光彩夺目,绚丽多姿。

  2003年,浦江人杨玲玲辞去青岛烫钻工厂的工作,到建德创办了建德张氏水晶饰品有限公司。2003年,杨玲玲回到浦江,在杭坪镇石宅村创办浦江第一家烫钻工厂浦江现代玻璃厂,成为浦江烫钻行业的先行者。

  烫钻是用水晶玻璃或其他原料加工而成且形似钻石的饰品,具有时尚、物美、价廉等特点,广泛应用于服装、鞋帽、、皮包、手表等日用品,加上毗邻义乌国际商贸城小商品平台销售优势,烫钻生产风靡浦江,企业数量超过1000余家,成为全球最大的烫钻生产,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85%以上。

  进入新世纪后,浦江水晶产业向着更广、更专的方向继续拓展、延伸,从此水晶玻璃更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并逐渐形成灯饰挂件、灯具、工艺品、饰品、日用品、建筑装潢材料、钻类饰品等7大系列产品。

  为了形成水晶集聚效应,2000年,浦江县委、县审时度势,在原浦阳镇城西龟山用地300余亩,筹建月泉水晶特色工业园区。2002年,一期开发200余亩,引进企业80余家;2005年,二期开发90亩,引进企业70余家,实现了浦江 水晶产业的第一次集聚。与此同时,占地4000平方米的中国水晶玻璃城及1.2万平方米的水晶广场也于2001年建成使用,这是一座集展示与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场馆。至此以中国水晶玻璃城为地标建筑,辅以水晶灯饰城,北站与标牌厂工艺品市场,月泉、仙华、水晶等沿街店铺组成的市场簇群组建成形。

  浦江,因水而名,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主要支流浦阳江、壶源江皆发源于此。县域内溪流众多,仅浦阳江的主要支流就有37条,其中10公里以上的有11条;壶源江亦有14条较大支流。水之于浦江,就像灵魂之于。守护山水,才能守住浦江的灵魂。

  2011年,全县水晶加工厂和家庭加工作坊已达到2.2万余家,本地和外来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,水晶行业实际产值突破200亿元,成为全县最大的支柱产业。但是,迅猛而无序发展的水晶行业,让老百姓迅速富起来的同时,也带来巨大的污染。2013年整治前,全县90%的溪流被污染,牛奶河一度成为浦江的“代名词”,浦江全县生态质量满意度更是跌至全省倒数第一,被戴上了“全省最脏县”的黑帽子。

  要改变浦江的水,必须切断水晶产业这一主要污染源。2006年、2011年,浦江县曾两次下决心整治水晶业,但都遇到强烈抵制,甚至县机关连续几天被水晶加工户围困。因为牵涉的利益面太广,两次整治都不了了之,而水晶业也在这失序中继续生长。

  2013年,省委夏宝龙冒雨赴浦江亲自督办浦阳江水整治工作,要求“以治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,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”,就此打响了全省“五水共治”的攻坚战。

  “污染河流、家园,哪怕金碗也要把它砸了!”在当年浦江县召开的水整治动员会上,浦江县委施振强向全县发出动员令:“我们不能再等了,无论多么惨烈,这一仗必须完胜!”

  于是,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晶产业整治行动席卷浦江,1000多名县乡干部组成各种各样的工作组、巡查队、突击队,对全县无照经营户、违法经营户、污染物偷排经营户发起一轮又一轮整治,以铁的意志、铁的手腕啃下一个个钉子户、硬骨头,以雷霆之势全速推进,不给违法者留一丝喘息机会、侥幸心理。关停水晶加工户19680家,拆除违法建筑580多万平方米,淘汰水晶加工设备9.5万台经过一系列整治,浦江率先全部消灭462条“牛奶河”、577条“垃圾河”、25条“黑臭河”。由于工作突出,浦江县被授予2014年度浙江省“五水共治”工作优秀县(市、区)“大禹鼎”。

  两年的治水,浦江人以战略思维出发,治水治污治落后,治出了绿水青山,治出了转型升级,治出了风清气正。

  浦江县委、县针对后治水时期水晶产业的发展,提出了“园区集聚、机器换人、规范治污、产业提升”的思,上下延伸、左右拓展产业链,打好原材料创新、装备创新、营销模式创新等产业提升组合拳。

  2013年,按照“一区多点”原则,县国资公司投资19.3亿元,规划新建占地794.9亩、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的中部、东部、南部、西部4个水晶集聚区。2014年,4个水晶集聚区相继启动建设,2015年8月中部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,10月企业开始入驻,东部、南部、西部集聚区年底入驻。

  “水晶企业集聚入园是水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,通过集聚区实现水晶产业集中管理、统一治污、转型升级的目标。产业集聚对于改变当前我县水晶加工产业低小散的现状,对于治理水晶污染、提升产业层次具有重要意义。”浦江县水晶行业整治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说。

  水晶行业大整治后,浦江生态质量满意度从过去连续6年全省县(市、区)排名倒数第一,到2014年跃居为全省第18位,率先被省认定为“可游泳”河段的翠湖,夏季每天来此游泳的市民络绎不绝,高峰期达到1万多人,俨然成为“水上嘉年华”。

  山绿了,水清了,也给浦江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活力,浦江开始实施仙华山景区提升、江南第一家开发、马岭生态休闲旅游带建设、神丽峡景区、白石湾景区等工程,大力发展西北部山区民生村、马岭村、前丰村、罗家村等乡村旅游民宿经济。

  浦江,城依旧是那座城,但那片山水早已换了新颜,在水晶产业强力治污、规范集聚之下,浦江仿由了一双“魔术之手”,拂去了工业化进程中留下的沉疴,抚平了落后生产方式之下的满目疮痍,实现了一场般的涅槃。

  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