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国家博物院收藏的西周玉器(下

※发布时间:2017-6-28 23:42:06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器呈青灰色,上有褐色沁纹。器外方内圆,上、下射部为矮圆柱体,中间为方柱体,中心从上至下有一大圆穿孔,外壁光素无纹。此玉琮形状与良渚文化玉琮形状相同,玉琮从良渚文化出现后,一直延续到战国。良渚文化玉琮多有兽面纹饰,有一节至多节不等。商代玉琮较为简练,妇好墓出土有弦纹琮及蝉纹琮。周代玉琮多为一节式,光素无纹,有纹饰玉琮目前只有几件。陕西省长安张家坡井叔墓出土一件周代凤纹琮,柱体,四面刻凤鸟纹,用一宽一细双线勾彻,线条婉转飘逸,圆润优美。山西天马-曲村第二次发掘的8号墓出土的周代兽面纹玉琮,是属于延续良渚文化的玉琮,有简化的兽面纹。这两件玉琮是周代出土的带有纹饰的玉琮。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战国早期玉兽面纹琮,玉为青色,四面阴刻兽面纹,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顶左侧。到汉以后少见玉琮。西周是一个充满礼制化的社会,玉器也充满礼玉文化的色彩。玉琮为“六瑞” 之一,是祭地礼器。

  器呈黄褐色,造型为“C”字形。头部较大,长眉,椭圆形长梢眼,口微张,鼻向上勾卷,器身弯曲状,由粗变细,尾呈尖状,向上勾卷,器身阴刻勾连云纹、眼目纹、二字纹等,口部镂空一小孔。此器造型是商代卷体玉龙的延续,但造型趋于平面化,背少雕脊齿,纹饰中少见重回纹及雷纹。周代早期玉龙与商代玉龙基本相同,但在雕琢技法上比商代有很大进步,在雕刻技法和纹饰上有所变化。玉龙的嘴部、唇上翘并有角度。周初龙角也比商代小,但根部较大,比商代瘦长,纹饰也较复杂化。西周中晚期,身躯更细长,无角,代替龙角的是花叶型耳朵,东周时出现卷云形耳。周代玉龙大多不雕刻腿和足。近年来,西周时期的玉雕龙出土较多,如陕西省长安张家坡、宝鸡□国墓地、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、山西侯马晋侯墓地等。

  器呈白色,鱼身为细长条形。张口,圆目,嘴上有一小透孔,背部有长鳍,上阴刻三组菱形纹,胸腹有两组小鳍,上刻斜线纹,尾分两叉,拖一条长尾,尾尖部锋利为刀形,上有朱砂红色。鱼形刻刀流行于商、周时期,商妇好墓出土有玉鱼形刻刀、壁虎刻刀及鸟纹刻刀等。可作佩饰,也兼作刻、削工具。周代更为流行,许多墓都有出土。陕西出土较多,除张家坡外,淳化、宝鸡茹家庄等西周墓都出土了十分精美的玉鱼刻刀等。西周时期,和田玉进入中原。王室及上层贵族崇玉、享玉,以玉为宝,并且开始将玉器礼制化、化、等级化、化和。王室贵族佩玉之风盛行,有表示身份、情感、馈赠、美德、品性、仪态等诸多方面,如《诗经 •郑风•有女同车》云:“有女同车,颜如舜华。将翱将翔,佩玉琼琚。……有女同行,颜如舜英。将翱将翔, 佩玉将将。”

  为碧绿色,圆雕。玉兔四肢弯曲呈蹲伏状,双圆眼向外凸起,长角向后伏,形状如磨菇形,角下有双耳,嘴大张,口部琢一圆孔直通到尾部,孔两面钻成,孔径达0.6厘米。背部起脊,短尾,臀部肥硕,刻出四肢及爪部轮廓,身体只刻出两道区分肢体肌肉的弧线纹。周代玉兔,片雕较为多见,多光素无纹,而圆雕玉兔较为少见。此器雕琢精细,造型生动,色绿质佳,光亮润泽。考古发掘报告称其为玉免,但其头顶长角,很别致。

  玉为青,站立状,昂首前视,双角向后抵,角下为双耳,用阴线刻画双目、鼻,眼为杏核眼,口微张,似在张口鸣叫,口部及下颔有一对穿孔,可穿系。背部微微拱起,臀部圆润而丰满,四肢粗壮,直立,蹄足。身两侧各刻两道弧形线纹,表示肌肉肢体轮廓。体态肥硕健壮,神态安祥驯顺,形象生动逼真,玉质光润亮泽。这反映牛已作为当时西周人主要饲养的牲畜之一,牛耕也更为普遍。周代雕刻的玉牛有立体圆雕,也有片雕,形状有站立式,也有卧伏式等。此器与1981年陕西宝鸡市□国墓地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玉牛、1993年晋侯墓地 63号墓出土的玉牛基本相似,均为站立姿势,不论浮雕或圆雕,形象生动传神,十分可爱。周代玉工抓住牛的基本特征,准确雕刻出牛的形态,具有立体感,没有过多的纹饰,基本上是光素无纹。给人一种朴实粗犷的艺术美感。如牛上用阴线只刻一刀或两刀,阴刻线很少,表达出简练之美。

  青玉,上有白色沁。长方形,直身,头部为圆形,双圆眼外凸,头下有肢爪纹,身用粗线刻出八节,表示蚕身,爪透雕一小孔,可穿系。蚕纹雕刻细致、精巧,眼部刻画细腻传神,肢爪雕刻精细,器型秀美,生动形象。

 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1号西周墓出土过一件玉蚕佩,长7.5厘米,青玉,身体弯曲成半环形,其身饰粗阴线纹十圈,成节状,十分优美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国家,养蚕的历史十分悠久,传说三皇之一黄帝之妻嫘祖曾教人养蚕。中国在距今4000-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,浙江省钱山漾遗址曾发现蚕茧和丝织物。商代甲骨中就有“蚕”、“桑”、“丝”、“帛”的记载。玉雕蚕最早出土于新石器时代陕西神木石峁文化遗址中,素而无纹。商代玉雕蚕常有出土,河南殷墟曾出土一件商代玉蚕,为扁圆长方形,头大身细,白色,长2.1厘米。周代出土玉蚕更为多见。周代养蚕已经很普遍,蚕丝业已很发达。《诗经•魏风•十亩之间》云:“十亩之间兮,桑者闲闲兮。行与子还兮!十亩之外兮,桑者泄泄兮。行与子逝兮!”

  器呈白褐色,上有朱砂痕。器为扁平长梯形,上窄下宽,上方正中有一圆孔,右侧上下排列两孔,均为单面钻成。弧形刃,由两面磨成,刃部较为锋利,另一面有朱砂痕。制作规整精美,无使用痕迹,器表光润。玉斧在周代为象征性工具。三孔玉斧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。新石器时代晚期,玉斧也非实用器,而是象征和地位,归部落首领所占有。新石器时代玉斧出土较为普遍,在崧泽文化、良渚文化、大汶口文化、龙山文化等遗址中都出土了玉斧。从出土的这些玉斧情况看,它们脱离了工具或武器范畴,而成为礼仪器。周代玉斧具有礼仪性,是在一种特定场合举行仪式时使用。根据考古发掘报告,陕西省西安张家坡西周墓第一次发现是在1956年至1957年,掘西周早期、晚期两个时期的居住遗址和182座西周墓葬,出土了大量的玉器。1967 年、70年代末和1983-1986年又进行了三次发掘,出土了大量玉器、陶器和青铜器。

  器呈白褐色,上有朱砂痕,不透明。通体磨光,大致呈长梯形,上窄下宽,近顶端正中有一小圆孔,左侧有一较大圆孔,系单面钻,上嵌绿松石,两侧琢出齿牙状扉稜,对称分布,弧形刃,两头翘成尖状,系由两面磨成,刃部较为锋利。此戚造型优美,典雅华丽,是一件精美的仪仗用器。周代玉器有“礼仪玉器”的文化色彩。《礼记•明堂位》中记载:“季夏六月,以褅礼祀周公于太庙。……朱干玉戚,冕而舞《大武》”。疏:“干,盾也。执赤盾玉斧而舞武王伐纣之乐也。”玉戚作为礼仪器,在西周时期用于舞,以周武王伐纣之功德。此器上嵌一圆形绿松石。嵌绿松石的工艺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兽面形玉冠饰,眼用绿松石嵌成,夏代青玉半月形器,其中部有一圆孔,孔内镶有圆形绿松石。不仅玉器有嵌绿松石,而且在二里头出土的兽面纹铜牌饰中也嵌有绿松石,这为商代玉器镶嵌绿松石工艺打下了基础,商妇好墓出土青玉援铜内戈,其上铜内镶有绿松石,周代玉雕继承了松石镶嵌的工艺。

  器呈黄褐色。扁长形,两面雕刻。双角后伏,张口立目,臣字形眼,唇上翘,双臂伏卧于地,爪弯曲,并刻出肢趾。尾分双叉,一尾向上卷,另一尾端斜磨成刃状,较为锋利,口部有一圆孔,可穿系佩带,器身用单、双线琢出各部位轮廓。商、周时期,有许多小玉佩饰,多做成鱼形、龙形、鸟形、兽形、虎形等,尾部多做成尖状或刻刀状,即有佩饰功能,又有实用之功能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小形玉鱼、玉鸟、玉壁虎等的尾部都雕刻成刀形,既是优美的佩饰,又兼实用性。此器造型规整,龙纹雕刻留有商代遗风,特别是蘑菇形角、臣字形眼,是典型的商代龙纹的造型。

  拱手玉人 西周(约前11世纪) 1959年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墓出土 高7.3厘米、宽2.5厘米、厚1.3厘米

  推荐:

  

相关阅读
  • 没有资料